雨季收藏品易“濕身”應(yīng)妥善保存“清明時節(jié)雨紛紛,藏品濕身欲斷魂。”藏家宋先生初收藏時就曾吃過大虧,放在閣樓的書畫變成“爛紙一團”;放在架上“顯擺”的陳年普洱茶長出“白毛”。
見識到雨季的“威力”之后,如今一過冬,藏家們就立馬把各類藏品按科學(xué)的方法保存起來,讓它們好好“春眠”。
未妥當(dāng)保護藏品遭殃
宋先生發(fā)現(xiàn),很多收藏者并不是不懂潮濕對藏品的破壞,而是往往忽略了雨季的來臨:“只能說雨季來得太快了,收藏者往往措手不及,而雨季又常常延續(xù)很長一段時間。”
幾年前,他剛開始收藏時,買下了幾幅字畫,放在閣樓的柜子里,打算等到閑暇時重新裝裱再存放起來,沒想到一直拖著。等到有一天想起時取出來一看,已經(jīng)“糊”成一團爛紙。而他花高價買來的陳年普洱一直被擺在客廳的博古架上,時日久了也被“視而不見”,過完了幾個雨季,陳年普洱也“完了”。
后來,宋先生吸取了教訓(xùn),買來了密封性強的大樟木箱子,把書畫全放里面,還放置了抽濕盒,以為萬事倶備。結(jié)果等到“南風(fēng)”一過,他開箱檢查的時候才發(fā)現(xiàn),抽濕盒莫名其妙翻倒,粉紅色的液體把一箱子的書畫染了色。
他的藏友吳先生也深受陰雨天氣的困擾。原來,他收藏幾幅好畫之后,就掛在書房中偶爾自我欣賞,偶爾與朋友分享,一直拖著沒有裝框。雨季時吳先生正好外出一段時間,回來后發(fā)現(xiàn)墻上的字畫的墨、彩已經(jīng)“糊了”。
原來,除了因為這些字畫沒有裝框,還因為他掛書畫的墻是“冷墻”(即房間中比較遠(yuǎn)離陽光的墻),更容易受到濕氣的破壞。
其實書畫發(fā)霉甚至潰爛的情況在嶺南地區(qū)歷來非常普遍,而民間也“發(fā)明”了字畫防潮“土方”:一種是在字畫間撒上些干辣椒,用來吸收一定水分,但也有行家認(rèn)為辣椒的味道和成分可能對字畫有些影響。15℃~18℃和55%~65%的相對濕度對字畫的保存比較有利。
地址/ADD
座機 / Tel
手機 / phone